
矛盾化解在基层 群众满意在心间——三河市创新三级调解机制深化基层社会治理
发布时间 2025-04-09 15:52 来源: 河北法治网
□ 田宪忠 金亚光
近日,外卖员小高在三河市燕郊镇天洋城社区调解委员会刘主任主持下,和外卖公司达成了协议,拿到了公司补发的暖冬行动费1918元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:“没想到这么快,我上午找来的,下午就解决了,太谢谢刘主任了!”这样的场景,正是三河市创新三级调解机制、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缩影。
谋篇布局
顶层设计领航向
“基层矛盾千头万绪,必须用系统思维破题。”三河市司法局局长祝志强翻开《三级调解组织建设推进时间表》,指着密密麻麻的标注节点,介绍着相关部门的推进情况。
2024年底,三河市委、市政府将矛盾纠纷化解列为“头号民生工程”,市委书记付顺义专门到外地考察借鉴社会治理工作经验,针对创建三级调解机制写了满满一大篇指导性意见,提出了多项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措施,为工作全面铺开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。市司法局牵头起草《关于构建三级调解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》,经市长办公会、市政府常务会、市委深改会等5轮研讨修订,最终形成覆盖市、镇、村三级的“调解网络施工图”。
横向上,从以往的“单打独斗”到“握指成拳”,形成多元共治。三河市司法局主动与市人社局、市法院沟通对接,将化解农民工欠薪矛盾纠纷纳入三级调解工作机制。在农民工欠薪纠纷的咨询、仲裁或诉讼任何阶段,都积极引导双方通过三级调解组织化解矛盾,探索诉讼源头治理新路径。这种多部门联动的“大调解”模式,整合了各方资源,形成了强大合力,有效推动了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。
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,今年初三河市政府划拨176万元专项资金,用于调解组织的硬件建设和调解人员的奖励补贴,为推行三级调解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。
广纳贤才
规范建设强根基
规范化建设是调解工作的重要一环。三河市司法局严格按照“六有”“三到位”的工作标准,对528个村(居)级、16个镇(街)级、1个市级调解组织进行全方位打造。调解组织的徽标、标牌醒目悬挂,上墙制度一目了然,调解文书规范印发,从硬件到软件,都彰显着严谨与专业。今年3月17日至28日,市委政法委与市司法局联合成立督查小组,对全市三级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实地检查验收。如今,三级调解组织阵地整齐规范,人员全部到岗就位,为矛盾纠纷化解筑牢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队伍建设上,三河市司法局下足功夫,强化培训。全面汇总整理全市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信息,目前已有574个调解组织、2225名调解员活跃在调解一线。其中,每镇(街道)1名全市共计16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已全部聘用到位。为了加强沟通协作与业务交流,市、镇两级以及镇、村两级调解员工作交流群相继建立,各级调解组织调解员专题业务培训会议也有序召开,有力提升了调解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。
成效初显
社会共治氛围浓
三级调解工作机制的运行,已取得显著成效。今年初,三河市杨庄镇两名村民因交通事故产生激烈矛盾,村级调委会调解无果后,镇级调委会及时介入引导,最终市级调委会也参与进来。在三级调解组织的共同努力下,双方达成一致意见,签订调解协议并当场履行约定。这一案例充分展现了三级调解工作机制的优越性和强大合力。
自2024年12月9日三河市诉前调解中心揭牌运行以来,全市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00件。按照“以案定补”奖励补贴规定,一般案件都会获得50元至200元,特殊案件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奖励补贴。奖励的兑现,充分调动了广大调解员的积极性,让调解工作更具活力。
在推进三级调解工作的过程中,三河市司法局高度重视宣传推广,使得公民知晓度和社会参与度大幅提升。在燕郊镇嘉都和华苑社区,一批热心公益的退休老干部和执业律师,其中不乏北京执业律师,主动向市司法局申请成立社区品牌调解室,目前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。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调解工作的认可与支持,也为三级调解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。目前,“枫桥经验”已在三河真正落地生根,做到了小事不出村(居),大事不出镇(街道),矛盾不上交,达到了“四降”(降警情、降社情、降访情、降诉情)的目的,为平安三河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。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
河北法治报
微博
河北法治报
微信
安次区:暖心服务助力民生项目建设提质增效